楚雄彝族自治州圖書館始建于1962年,位于風景優美、人文氣息濃郁的市中心廣場桃源湖畔,與市工人文化宮、州體育館連成一片,人口集中,交通便利,環境優美。館舍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,在職職工40人,其中:高級職稱5人,中級職稱18人,初級職稱、技術工人及其它工勤人員17人,平均年齡44歲,設館長1 人,黨支部書記1人,副館長1 人。
作為楚雄彝族自治州集“文獻收藏、借閱、檢索、咨詢”于一體的文獻信息資源利用中心,自成立以來,一直擔負著為大眾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基本職能,發揮著為人民群眾提供知識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?,F有藏書40萬余冊,年訂期刊、報紙1200種,全文報刊數字庫資源2個TB,年接待讀者25萬人次。為楚雄的“三個文明”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,被譽為“知識的殿堂”和“人民群眾的第二課堂”。1994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“文明圖書館”;2000年被文化部評為“讀者喜愛的圖書館”;2003年12月被云南省委、省人民政府命名為“文明單位”; 200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為“云南省科學普及教育基地”;2009年獲得中國圖書館學會頒發的“2008年讀書活動組織獎”。在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,從2005年開始連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“國家一級圖書館”。
隨著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服務的展開,2011年州圖書館進行了內部機構調整、資源重組,館內設置特色文獻部、典藏部、期刊部、流通部、計算機技術部、共享工程楚雄州支中心、彝族文獻資料信息查閱中心、辦公室、財務、保衛等部門。其中,特色文獻部擔負著文獻采選、交換、編目、加工及合作編目、彝族文獻、地方文獻的征集、查閱、保護、開發、利用等業務工作;典藏、期刊、流通部門致力于為讀者提供當代圖書典藏、外借、閱覽和參考咨詢等服務;計算機技術部負責全館計算機網絡的正常安全運行,并為館藏數字化提供技術支持和共享工程楚雄州支中心工作,擔負組織、實施、協調全州共享工程的職能。通過合理的機構配置,使得人、財、物等各項資源得到優化重組,有力地激發了圖書館內部的活力,實現了全年365天,天天開館制,除周五上午閉館學習外,每天8:30-20:30連續開放,每周對外開放達70小時。在服務方式上實行“全面開放、免證進館”,面向所有公民開放,普通閱覽無需任何證件,一般性服務全部免費。2013年參加全國第五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,再次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“國家一級圖書館”。
“ 中國彝族文獻圖書館”的建立。楚雄州作為全國唯一的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,擁有彝族人口71.6萬人,13個彝族支系,具有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蘊。一直以來楚雄州圖書館都把地方、彝族文獻建設工作作為本館的品牌和特色重點進行建設,得到了州委、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,從2006年開始由州財政每年下撥專項經費10萬元,要求州圖書館在全國范圍內征集、采購彝族文獻,建設成彝族文獻圖書館,作為楚雄民族文化強州建設的品牌和亮點。幾年來,經過州圖書館的不斷努力,尤其2006年以來,組織了專人在云、貴、川及廣西四省區70多個縣市(區)560多個部門對涉及彝族文獻的文化研究所、出版社、出書單位等進行走訪、調查、征集工作,彝族文獻數量日見增長,蔚為大觀。2013年底,已經擁有彝族文獻資源8000余種2.3萬余冊,其中征集彝文古籍100余卷,復制、手抄彝文古籍1500余冊。
為進一步宣傳和提高文獻利用效率,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讀者利用文獻資料提供便捷服務,在文獻征集入藏的同時州圖書館注重二次文獻的開發,將1949-2003年在《人民日報》上發表的,涉及楚雄彝州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方面內容的稿件編輯成冊,出版了《讓歷史告知未來——〈人民日報〉上所見到的楚雄彝州》、《讓歷史告知未來——〈云南日報〉上所見到的楚雄州》10卷;將所征集的彝族文獻加工整理入藏并編輯了《楚雄州圖書館館藏彝族文獻書目提要》一、二卷,近90萬字,同時,將這些數據制成了全文數據庫。至此,“ 中國楚雄彝族文獻圖書館”彝族文獻、彝文古籍、視聽、電子文獻、全文數據庫內容豐富,為卷帙浩繁的彝族文獻的研究、利用和展示搭建起了一個平臺。2012年獲云南省文化廳授予的“云南省文化改革發展創新獎”。
公共圖書館作為城市最基本的文化設施,一方面是市民終身教育的知識殿堂,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。迎著新世紀的驕陽,借著楚雄州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的春風,我們將以開拓創新為動力,以繁榮圖書館事業為核心,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建設,積極整合各項資源,力爭將圖書館打造成集現代化管理、文獻資源豐富、特色明顯、結構合理、網絡健全、覆蓋城鄉、發展均衡、運行高效、惠及全民的現代化、數字化、專業化公共圖書館。